武侠小说发展略说
杨中增<br><br>中文摘要: <br> 蔚为大观的武侠小说历史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逐渐获得了众多读者和作者,其覆盖面之大,影响之广,是其它小说样式无法望其项背的。本文将武侠小说的发展历程分为五个时期,并对这五个时期的发展作简要阐述,意在勾勒出武侠小说发展的大致轮廓。 <br><br>关键词: 武侠 小说 发展 <br><br>正文: <br><br>一、武侠小说的滥觞时期<br> 武侠小说究竟起于何时?现在比较统一的看法是始于唐人传奇。在唐传奇之前,先秦诸子散文中已经有了“谈侠”、“说剑”的记载,但那只是论中涉及,谈不上是小说。《列子》一书中有记述飞卫与纪昌师徒两人比斗箭技的故事,则只是武艺相较的一则寓言,与武侠无甚大联系。及至汉代,司马迁在其《史记》中特意为侠士剑客作“游侠列传”和“刺客列传”,写了朱家、郭解、专诸、聂政等游侠刺客,有一点类似武侠,但严格来说,那只是传记,算不得是小说。之后,六朝“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横行,内容多谈神论怪与搜奇志异,偶尔会有颂扬豪侠英勇的作品,如干宝《搜神记》中少女李寄计斩大蛇及山中无名剑客代干将莫邪之子报仇的故事,就颇有武侠的味道。但此类故事不多,情节也过于简单,不成气候。在唐传奇之前,所有关于“游侠”和“刺客”的文字都很难称得上是武侠小说,因为它缺乏小说完整的故事结构,缺乏武侠小说必备的神奇想象力,缺乏“侠”复杂丰富的精神内涵,同时,它还缺乏武侠小说最重要的一点——“武”。这些“游侠”“刺客”大都只是凭借自己的胆识和勇气来行侠仗义,好像都没有什么高深的武功,时人谈及荆轲,也是“私曰:嗟呼!惜哉其人不讲于刺剑之术也”。离开了“武”,武侠小说是无从谈起的,所以,此时期只能是武侠小说的滥觞时期。 <br><br><br>二、武侠小说的胚胎时期<br> 中国历史进入唐代,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高峰,同时也形成了武侠小说的胚胎——文言短篇武侠小说。 <br> 唐代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学领域出现了极其繁荣的局面,与此同时,随着唐代都市的繁荣和适应市民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传奇小说大量产生。这些传奇故事,文采华茂,情致婉转,为后世中国短篇小说开了先河,成为唐代文学中又一朵艳丽的奇葩。唐初中期的传奇小说,以神怪及爱情题材为主,作品甚多,成就极大。后期的传奇则以表现豪士侠客的内容最为出色,当中最有名的是《虬髯客传》、《红线传》、《聂隐娘》、《昆仑奴》。豪侠故事的大量出现,与唐代中叶后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有关,当时各地藩镇强大,且互相敌视,彼此各蓄养刺客以牵制和威慑对方。刺客成了争权夺利的工具,故此时社会上盛行游侠之风。而神仙方术的蔓延,又赋予这些侠客超现实的神秘色彩。人们在动荡的社会中对现实不满,又找不到出路,便寄希望于那些锄强扶弱、伸张正义的侠客。不畏强暴,本领非凡的侠客就成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深受人们爱戴。在这种情况下,反映豪士侠客的传奇故事便得以大量存在。这些传奇的游侠思想、侠客形象的描写和细节、心理的刻画为后世武侠创作开拓了道路。但是,所有的豪士侠客传奇小说都未能形成一个固定的文学样式,它只是作为“自娱”的奇闻逸事散见于各类传奇之中,虽然唐代游侠思想盛行,游侠事迹也颇多,但由于种种主观和客观因素的限制,始终未能使武侠小说大行其道,同时,传奇小说这种样式,正如古龙所说:“这故事是片断的,它的形式和小说还是有很大的距离①”。所以,唐代就成了武侠小说的胚胎时期。 <br><br><br>三、武侠小说的完成时期<br> 宋元话本小说的兴起,为中国现代小说奠定了形式基础,也使武侠小说找到了更为适宜的艺术传达方式——白话短篇武侠小说。 <br> 宋时,市肆繁荣,商业发达,为娱乐市民,各种杂耍技艺应运而生,“说话”(讲故事)就是其中的一种。“说话”艺人的底本称为话本,话本大都采用接近口语的白话文写成,有利于吸引中下层的民众。在这些话本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说武侠的,如《宋四公大闹禁魂张》、《万秀娘仇报山亭儿》等。宋人罗烨在其《醉翁谈录》中把宋朝的话本名目分为“灵怪、烟粉、传奇、公案、朴刀、杆棒、神仙、妖术、其他”九大类,绝大部分武侠故事隶属“朴刀”和“杆棒”两类。 <br> 宋人笔记体小说中也有很多侠义故事的记载,明人无名氏(一说是王世贞)根据吴淑《江淮异人传》、孙光宪《北梦琐言》、洪迈《夷坚志》、罗大经《鹤林玉露》中的有关篇章辑成四卷本的《剑侠传》,广为流传。 <br> 明清是我国长篇小说最为辉煌的时代,而长篇小说的出现,才最终完成了现代意义上的武侠小说这一小说样式,武侠小说也是在这个时候完成了它的形式和内容规模,被众多的作者和读者接受。这一类小说在当时常常被称为“侠义小说”。施耐庵之《水浒传》和许仲琳(或曰陆长庚、陆西星)之《封神演义》是个中典型。施作传奇式英雄形象的塑造(“鲁十回”“武十回”),无疑是后世武侠“少年英雄”的写作蓝本,书中人物刻画、武打描写、绰号称举亦影响后世武侠创作,可说是古代写实型武侠小说的集大成者;而《封》写神魔相斗,飞剑、道术、仙阵、妖法充斥其间,为后来《蜀山剑侠传》一开先河,是古代荒诞浪漫型武侠小说的集大成者。这两种类型的写法一直影响着后世武侠小说的创作。 <br> 在长篇小说大量出现的同时,拟话本小说也十分流行。所谓拟话本,就是文人模拟话本形式创作的短篇白话小说,其中最有名的是冯梦龙的“三言”及凌溕初的“两拍”,“三言”、“两拍”中都有一些写武侠的篇章。 <br> 其实,上述说的从唐传奇至明清以武侠为主要题材内容的传奇、话本、拟话本、笔记体小说及长篇小说,我们且先称为武侠小说,但那时候还是不成熟的,它们的故事情节还不够复杂曲折,人物性格也不够鲜明,武侠打斗也不够紧张和精彩,直到清代长篇“侠义小说”的出现,浓墨重彩地集中描绘江湖侠客、绿林豪杰的争斗,武侠小说才正式定型,开创了中国小说创作的新局面。 <br><br><br>四、武侠小说的成熟时期<br> 清代长篇“侠义小说”的形成及演变,既受制于文化背景、政治氛围、读者心理和传播媒介,也受制于文学传统,而作家对文学传统的借鉴,又大致可分为题材方面的继承和体制方面的创新两个方面。影响“侠”的形象及行侠故事的,可以从《史记·游侠列传》和后代游侠诗篇一直到唐宋传奇、宋元话本、元明清戏曲,甚而可以追溯到历史更为遥远的“笔记小说”。而影响武侠小说叙事方式和结构技巧的则可能是同时期的英雄传奇、历史演义、神魔小说、风月传奇、公案小说等小说类型。武侠小说虽然历史悠久,但仍然只能算是后起之秀。出现侠客或打斗场面的不一定是武侠小说,作为武侠小说,有相对固定的行侠主题、行侠手段及相应的文化意识、叙事方式和结构技巧。因此,我觉得,清代长篇“侠义小说”才是武侠小说真正形成的标志,而唐宋豪侠传奇小说以及明清小说(话本、拟话本、章回)中关于“侠”的描写只能是武侠小说的“前驱”。 <br> 与清代长篇“侠义小说”并行的“公案小说”,《施公案》、《彭公案》都有很多的武侠成分。《施》表面上是以施仕伦贯穿全书,但其形象远不及黄天霸光彩鲜明,在正集中,两人勉强还能平分秋色,“二续”以后基本上就是一边倒了。锄奸除恶的不是忠臣清官,而是侠客义士。清官不过是面旗帜,只是为了使站在旗帜下的侠客除起奸来“名正言顺”而已。在此之后的《儿女英雄传》、《永庆升平》、《七剑十三侠》已经可以算是武侠小说了。张杰鑫的《三剑侠》,不论其小说形式,还是小说内容,都和现代武侠小说十分相似。当然,清代的长篇“侠义小说”对后世武侠小说影响最大的还是由说书艺人石玉昆的说书底本加工整理过的《七侠五义》。《七》虽涉及公案,但公案气极少,主要是写了一些神出鬼没、武功出色的侠客形象。同时,该书视野开阔,构图宏大,场面壮观,人物出场众多,武功描写传神,并且涉及江湖隐秘,尽收江湖风云,已有自成江湖系统的趋势,后世武侠小说描写的断魂香、采花大盗、点穴等都已出现,显示了武侠小说的潜在规模和发展可能。 <br> 清代长篇“侠义小说”最大的贡献是着意刻画了草野豪杰,塑造了一系列个性十分鲜明的人物形象,如白玉堂、欧阳春、展昭、蒋平、智化、艾虎、徐良、十三妹等。 <br>武侠小说在清代基本上完成了自己的艺术模式,特别是长篇小说的大量出现,确定了武侠小说今后的发展方向。但是由于当时社会的局限,“这等小说,大概是叙侠义之士除盗平叛的事情,而中国每以名臣大官,总领一切”,而且大部分都是“帮政府的②”,这种主观的限制,影响了武侠小说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发展。 <br><br><br>五、武侠小说的繁荣时期<br> 中国传统小说观念变于1897年天津《国闻报》所刊载的《本馆附印说部缘起》,执笔者是严复、夏曾佑,其后不久,梁起超盛赞小说的社会功能,把它提到了“不可思议”的高度,随后,“新小说”运动在其倡导下兴起,曾于十九世纪下半叶风行一时的“侠义小说”一蹶不振。新小说家标榜“演任侠好义,忠群爱国之旨③”,实际上,出版的许多小说都只是“忠群爱国之旨”,毫无“侠”可言。而《儿女英雄传》、《七侠五义》和《彭公案》的续作在艺术上又缺乏创新,很难吸引读者。直到1923年平江不肖生横空出世的《江湖奇侠传》,以侠客为主要描写对象的武侠小说才重新走红,而且一红数十年,长盛不衰。 <br> 上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末,武侠小说盛极一时,据魏绍昌所编《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的不完全统计,当时作者有一百七十多人,作品六百八十八部之多,出版地主要是在上海、南京和北平、天津,时有南派和北派武侠之称。 <br> 南派以平江不肖生最负盛名,所作《江湖奇侠传》风靡一时,读者甚众,《江》一书被视为近代武侠小说的先驱。后来《江》被上海明星影业公司拍摄成电影《火烧红莲寺》,连拍十八集,放映时造成万人空巷情势,影响更大。平江不肖生另外还撰有十三部武侠小说,其中《近代侠义英雄传》最有价值,书中人物大刀王五、霍元甲、赵玉堂、山西老董、农劲荪等都是历史上确有其人的。除平江不肖生外,顾明道是另一个南派武侠小说大家,他的《荒江女侠》被改编成电影和京剧后,几乎家喻户晓,人皆知有方玉琴、岳剑秋“琴剑”二侠。当时,南派武侠人才济济,还有诸如文公直、姚民哀、张冥飞、陆士谔等人也是著作颇丰的。 <br> 北派武侠小说家人数不多,但都十分有影响,如赵焕亭、宫白羽、郑证因、朱贞木、王度庐、还珠楼主等,都是赫赫有名的。赵焕亭创作武侠小说时间比较早,与平江不肖生齐名,人称“南向北赵”,其代表作《奇侠精忠传》可与《江湖奇侠传》匹敌,足见影响力之大。宫白羽本是不屑写武侠小说的,但为生计所迫,无心插柳却成荫,创社会武侠一派,成为武侠小说大家。他借大仲马和塞万提斯的创作方法,运用新文艺的技巧进行写作,写出了自己的风格,代表作《十二金钱镖》,深深影响了后来港台的新武侠创作。郑证因作品甚丰,有八十八部之多,影响最大的当是《鹰爪王》。《鹰》与当时宫白羽的《十二金钱镖》齐名,但《鹰》江湖色彩更浓,江湖风云、武林秘闻、门派纷争、场面结构、情节复杂都胜过《十二金钱镖》。古龙在《关于武侠》中认为郑“写作路线,仿效的人虽不多,但是他书中的技击招式,和帮会规模,却至今还在为人所采用,所以他无疑也是有一派宗主的身份”。朱贞木也是北派武侠小说家代表人物,著作颇多,《七杀碑》、《罗刹夫人》是其代表作,写作技法与郑相似,同属技击派武侠小说,但文采俊爽活泼尤胜于郑。王度庐是个善写情的武侠小说家,他的作品被称为言情武侠,所作“鹤——铁④”系列小说影响深远。王率先把文艺小说写法带进武侠小说,其作品风格清新,自成一派,而且写情细腻,结构严谨。他开创了“武戏文唱”新格局,以外在的刀光剑影转向人物内心深处,以情感冲突代替了以前的门户、正邪事件纷争,这一点,对后世武侠小说创作影响尤为巨大。《江湖奇侠传》的盛况,引来还珠楼主李寿民的争雄之心,于是就有了《蜀山剑侠传》。《蜀山》显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作者对儒、道、佛都有研究,化用于小说创作,使之异彩纷呈,精光四射。这部小说光怪陆离,异想天开,奇幻曲折,变化万端,其神怪荒诞程度,远远超过《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使它达到神魔小说的最高峰。《蜀山》原计划写满一千万字,到1949年底共出书五十五集,近四百万言,实是荒诞浪漫武侠的巅峰之作。以单部作品而论,《蜀山》无疑是中国武侠小说史上最耀眼的一颗明星。 <br> 1949年建国以后,由于众所周知的政治原因,武侠小说在大陆本土销声匿迹近三十年之久,但在港台却有了发展,形成今天所谓的新派武侠小说。 <br> 《江湖奇侠传》之后的武侠小说,在整体风格上与《七侠五义》存在较大差异,这是学界公认的,存在争议的是关于新旧两派武侠小说的划分。很大一部分人将梁羽生的《龙虎斗京华》作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之作,将梁奉为新派武侠小说鼻祖。其实,在我看来,这新旧两派实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梁羽生、金庸、古龙等人也不曾否认得益于平江不肖生、还珠楼主等人的作品,而且,在他们的小说中也时时可见模拟和继承的痕迹。单独把《江湖奇侠传》和《天龙八部》拿来作比较,自然差别很大,但是如果考虑到郑证因、宫白羽、王度庐、还珠楼主等人的贡献,这种差别就不足为奇了。武侠小说作为一种小说样式,从《江湖奇侠传》起,其叙事方式及精神内涵均没有很大的变化。所以,我觉得当初新旧派武侠划分者划分依据更多是基于地域和政治因素的考虑,而不是小说艺术水准的把握。当然,也不可否认梁、金、古三人自身的创新,否则就不会有后来的“三足鼎立”,各为一家的武侠盛世了。 <br> 梁羽生自1952年《龙虎斗京华》始,到1984年宣布“封刀”,共创作武侠小说35部,160册。梁自认为《萍踪侠影录》、《云海玉弓缘》和《女帝奇英传》三部小说较好,可视为代表作。梁学识广博,才情深茂,多才多艺,尤其是古典文学底蕴深厚,所以在他的小说中常常可见其自撰的诗歌词赋点缀其间,使小说古朴典雅,颇有古典文言小说风范,这在新派武侠小说中是很少见的。梁有很强的历史民族情节,他很多小说都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的,而且他笔下的英雄往往会为民族事业而牺牲自己的一切。他本人对中国历史很熟悉,那“亦史亦奇,以史传奇,以奇补史”的创作模式独树一帜,深深影响了后来的武侠创作,他的作品在海外影响很大。但是,梁写的“侠”只停留在“为国为民”,所描绘的爱情也是“发乎于情,止乎于理”的中国传统爱情价值观,没有向更深一个层次发展,与丰富多彩、博大雄浑的金庸作品相比较,就相形见绌了。梁羽生对武侠小说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他才使武侠小说渐渐的雅化和文学化。金庸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写于1955年,之后是《碧血剑》,《射雕英雄传》。《射雕》一出,在香港和东南亚地区引起了轰动效应,毫无争议获得“武林盟主”称号。其后的《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都是武侠佳作,1972年推出“不太像武侠小说”的《鹿鼎记》后封笔,写了“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外加《越女剑》一十五部小说,共36册。金庸才如大海,浩瀚奔腾,于琴棋书画医卜星相均有涉猎,写出了东邪、西毒、郭靖、杨过、乔(萧)峰、令狐冲、韦小宝、黄蓉、小龙女、赵敏等一大批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金庸对长篇小说有惊人的驾驭能力,篇幅越长,越能展示他的博学。他挥动如椽巨笔,横抹纵涂,时而大开大阖,波澜起伏;时而细针密线,精雕细琢。行文线索纷杂,悬念叠生,使人无法预知情节发展,往往看似山穷水尽,却又峰回路转。端的是如花妙笔,匪夷所思。金庸博大精深,胸罗万象,文笔雄浑恣肆,想象高深莫测,洞观人性,描写深刻,独运匠心,博采众长,熔古今中外于一炉,实非常人所及。金庸无疑是武侠小说创作中的顶尖人物,他真正做到了武侠小说的雅俗共赏,并提高了它的文学地位,使得武侠小说逐渐步入文学研究者的视野。金庸封笔后,剑取偏锋的古龙被推上“武林盟主”的宝座。与白羽的被动走上武侠文坛不同,古龙一开始就是在有意识地进行武侠小说创作,他有自己的艺术追求,和倪匡等人一起为武侠小说“正名”,是个相当自觉的武侠小说家。古龙作品很多,质量参差不齐,早期多模拟胡乱之作,少有价值;《大旗英雄传》后,古龙开始有自己的特色;《绝代双骄》的出版,标志着属于古龙自己的“古龙风格”正式形成,影响了后来温瑞安、丁情等人的创作;《多情剑客无情剑》、《楚留香》系列小说、《陆小凤》系列小说、《七种武器》的问世则确立了古龙在新武侠小说中的领袖地位。古龙以“求新”、“求变”、“求突破”为艺术追求,吸收近代东西方小说创作方法,写尽了人性的深刻和复杂,写出了友情的伟大和寂寞的孤独。在文体上,古龙后期多用格言式的短语,虎虎生气,颇有散文诗意味。然而,由于电影元素的干涉,同一种模式的大量使用,让古龙陷入了“商业化”的悲哀之中,古龙最终迷失在他自创的“俗套”里,武侠小说也开启了“机械化写作”的时代。 <br> <br> 随着金梁相继封笔,古龙的逝世,武侠小说开始转入低潮。同时期,陈青云、柳残阳、慕容美、司马翎、诸葛青云、卧龙生、孙玉鑫、秦红等人也是台湾较有影响力的武侠小说家。1986年,古龙离去,温瑞安接过了古龙的笔,风行一时。在香港,被梁金光环遮蔽的武侠小说家有倪匡、蹄风、张梦远、风雨楼主等,90年代的黄易所作“玄幻”、“异人”系列小说也颇有影响。大陆本土的武侠小说于70年代末开始有所发展,但影响远不及港台,几可忽略。近年,凤歌、小椴、沧月等人的小说颇有特色,或可一看。 <br> 总的来说,武侠小说在经历武侠事迹记载,文言短篇武侠,白话短篇武侠,长篇武侠这一发展历程后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武侠小说样式。至于今后武侠小说将如何发展,我们唯有拭目以待了! <br><br>注释: <br>① 古龙:《关于武侠·代序》,珠海出版社,1992年版。 <br>②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P308-309,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br>③ 侠民:《〈新新小说〉叙例》,《大陆报》2卷5号,1904年。 <br>④ 王度庐“鹤——铁”系列小说是指《鹤惊昆仑》、《宝剑金钗》、《剑气珠光》、《卧虎藏龙》和《铁骑银瓶》五部小说。 <br><br>参考文献: <br> 注:所列书目不包括作为研究对象的各时期的武侠作品。 <br>1、 陈平原著 《千古文人侠客梦》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2年版 <br>2、 陈墨著 《新武侠二十家》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2年版 <br>3、 梁守中著 《武侠小说话古今》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2年版 <br>4、 鲁迅著 《中国小说史略》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版 <br>5、 王海林著 《中国武侠小说史略》 北岳文艺出版社 1988年版 <br>6、 古龙著 《关于武侠》 珠海出版社 1992年版 <br>7、 齐裕焜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 敦煌文艺出版社 1990年版 <br>8、 魏绍昌编 《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4年版 <br>9、 袁行霈主编 《中国文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br>10、 章培恒 骆玉明主编 《中国文学史》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br>11、 朱栋霖等主编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下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 <br>12、 程中毅主编 《神怪情侠的艺术世界——中国古代小说流派漫话》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4年版
页:
[1]